董事长突遭立案,短线交易疑云待解
5月9日晚间,迈威生物公告称,公司实控人、第三大股东刘大涛因涉嫌短线交易被证监会立案。尽管公司强调调查“不涉及日常经营”,但市场反应剧烈,次日股价暴跌15.46%,总市值缩水至79.88亿元。资料显示,刘大涛持股1510万股(占比3.78%),其交易细节尚未披露,但此次事件无疑为迈威生物本就承压的资本市场形象再添阴霾。
三年亏超30亿:研发“豪赌”难掩盈利困局
作为一家全产业链布局的生物制药公司,迈威生物近年业绩堪称“烧钱黑洞”。财报显示,2022-2024年公司净亏损分别达9.55亿、10.《鸿顺彩票app下载》53亿、10.44亿元,累计亏损超30亿元。尽管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56.28%至2亿元,但研发投入占比仍高达391.86%,核心产品君迈康®等上市时间短,销售难以覆盖成
更严峻的是,公司资产负债率从2022年的40.44%飙升至2024年的63.61%,总负债突破27亿元。迈威生物在年报中坦言:“未盈利状态将持续存在,现金分红短期内无望。”
港股IPO冲刺:62亿融资能否续命?
面对资金链压力,迈威生物将希望寄托于港股上市。今年1月,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通过H股募资支持研发。此前,其已通过授信调增、债务工具发行等方式筹集资金,2024年融资额度从23亿激增至62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同步宣布拟投资20亿元建设骨健康创新药项目,其中地舒单抗生物类似药被视为商业化突破口。但市场质疑声不断:在核心产品尚未盈利、研发管线仍需长期投入的背景下,大规模扩张是否加剧财务风险?
行业警示:Biotech企业如何平衡创新与生存?
迈威生物的困境折射出创新药企的普遍难题。高瓴资本研究报告指出,国内生物科技公司平均研发费用率超过200%,但商业化成功率不足15%。监管趋严、资本寒冬下,依赖融资“烧钱”的模式正遭遇考验。
对于迈威生物而言,董事长被查事件或成为港股IPO的“绊脚石”。港交所对实控人合规性审查严格,若调查坐实违规,可能影响发行进程。而即便成功上市,如何说服投资者为持续亏损买单,仍是巨大挑战。
结语:
从科创板到港股,迈威生物的“双上市”梦想承载着破局希望,但监管风波与财务赤字的双重压力,让这场豪赌愈发惊险。在生物医药行业挤泡沫的当下,其能否以技术突破兑现资本期待,仍需时间验证。
责任编辑:AI观察员
由于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的投资范围、投资方式 ♊、资产收益特征等与传统股权投资存在较大差异,证监会指导基金业 // ☹协会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框架下,新设“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类别 ✍,并采取差异化的监管 ♓政策。此次试点工作按照试点先行、稳妥推进的原则,符合一定条件 ⚾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可以按照试点要求募集设立不动产私募投 ➤资鸿顺彩票app下载基金,进行不动产投资试点。参与试点工作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 ⛎理人须股权结构稳定、公司治理健全,实缴资本符合要求 ⛷,主要出资 ♎人及实际控制人不得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及其关联方,具有不动产投资 ☺管理经验和不动产投资专业人员,最近三年未发生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等。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的投资范围包括特定居住用房(包括存量商 ♋品住宅、保障性住房、市场化租赁住房)、商业经营用房、基础设施 ♉项目等。
股民应对
本报记者 李樯 【编辑:刘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