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6月,年已将半,各券商紧锣密鼓举办2025年中期策略会。
就证券行业而言,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得益于一揽子金融政策的推出和落实,非银分析师们均认为,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展业空间。不过,随着行业格局持续优化,转型已成为各家券商发展命题。
华泰证券非银分析师沈娟团队表示,当前行业正处于资产负债表扩张的战略窗口期,但内外环境复杂性加剧,对券商资产配置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投资业务或是全年业绩的胜负手。
有分析师预测上半年证券业净利润增幅超30%
2024年,证券行业实现反转,净利润重回正增长。2025年第一季度,涨势延续,42家上市券商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超50%。今年以来,降息等政策利好改善市场流动性环境,资本市场活跃度持续保持,在此背景下,多位非银分析师也对证券行业2025年业绩前瞻给出比较乐观的预期。
中信证券非银分析师田良团队认为,在2024上半年低基数环境下,证券行业有望在2025年中报继续保持较好同比增速,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速有望达到37.7%。
对于2025年全年,中信证券和华泰证券的非银分析师均判断全行业净利润呈正增长之势,前者预测年化ROE提升至6%,后者中性情景下预测2025年行业ROE为5.9%。
在非银分析师看来,各项资本市场改革政策推出和落地,为证券行业发展打开增量空间。华泰证券非银分析师沈娟团队认为,引入中长期资金、大力发展权益基金、推动公募基金改革落地,均有助于打造利于长期投资的市场生态,构建“资金-投资-资产”的正向反馈循环。当前资本市场持续扩容,股票总市值突破100万亿元、证券化率进一步提升。证券行业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各项业务的成长均与资本市场发展息息相关,未来有望迎来更为广阔的扩表和展业空间。
不过,在当前证券行业板块估值方面,分析师观点《大赢家比分-足球比分》略有分歧。沈娟团队提到,当前板块低估低配,看好头部券商修复机会。中信证券田良团队认为,当前证券行业估值已回调至合理位置,有望在基本面、政策面和流动性利好的支持以及行业并购重组题材的刺激下,持续展现自身弹性。
增配高股息成自营发展共识
在机遇之外,分析师也指出了当前证券行业存在的挑战。国泰海通非银分析师刘欣琦认为,第一季度证券行业虽然取得高速增长,但经营显著分化。他认为,分化与转型已然是券商行业重要命题。
沈娟团队也有类似观点。他们认为,当前行业正处于资产负债表扩张的战略窗口期,但内外环境复杂性加剧,对券商资产配置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投资业务或是全年业绩的胜负手。
自2024年“9·24”行情以来,自营和经纪成为支撑券商业绩的主要驱动,两融业务亦是增量。年内,资本市场交投活跃度持续,经纪业务有望继续贡献增量。投行业务方面,田良团队认为,IPO及再融资明显复苏。在投融资平衡、中概回归、加强科创企业支持等宏观催化下,项目储备丰富且国际业务能力突出的证券公司有望受益。
但对于投资业务,非银分析师们都指出,和上年债市的单边行情不同,今年影响自营业务收入的因素已然不同。
“行业依托固收自营简单扩表的时代已经过去,自营转型是当前重要命题。”刘欣琦认为,固收业务方面,提升策略交易能力、探索跨境资产配置、增强客需业务投入是三大重要转型方向;权益业务方面,增配高股息OCI逐步成为行业共识。
据田良团队分析,债券自营方面,2025年至今市场利率已处于历史低位,虽然2025第二季度以来债券市场出现一定上行,但整体波动风险逐步加大,存量其他债权投资的处置节奏料将成为影响投资收益确认的重要因素。权益市场层面,监管积极推进权益市场改革,鼓励中长期资金入市,推动资本市场持续向好发展,市场多类型投资风格的收益率差别增大。
该团队认为,资产配置倾斜权益,累计其他综合收益结转较少的证券公司,2025年投资交易收入同比增速有望保持竞争力。
他还提到,利率下行带来券商负债成本快速下移,为券商增配高股息资产提供更多可能性。
责任编辑:韦子蓉
此外 ♌,公司独立董事在本次股东大会上作了2022年度述职 ⏱报大赢家比分-足球比分告。
赵畅 ■无论是戏剧艺术还是影视艺术以 ♑及其他文艺创作,在生活这棵常青树上,藏着创作的无限灵感 根据著名作家冯骥才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改编的同名话剧,日 ⏪前开启全国巡演,既叫好又叫座。《俗世奇人》以清末民初天津卫的 ❓市井生活为背景,讲述了诸多传奇人物的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 ♋期流传在津门的民间传说、奇人异事。 有人说,传统文化的 ♊创新,要以人为本,为时代所需,为生活所用 ♍。消除传统文化与当下 ❢生活的隔阂 ♍,只有靠文化符号的多样性展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才能让传统文化从历史深处走向当代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小说《 ⏲俗世奇人》被改编成话剧而走上舞台,可谓对上述文化理念的生动实 ⛽践。 或许,在有些人看来 ♋,以该剧本身的题材、人物而论, // ☹其与“高大上”少有关联,因而觉得难以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可 ✊帷幕拉开,随着一幕幕剧情的展开 ⛷,一个个人物的上场,观众被深深 ❧吸引而拊掌叫绝。细细而想,其实“关注市井俗世,聚合生活;关注 ⛹人才成长,契合需求;关注品质提升,综合打磨;关注演出效果,整 ⛪合资源”,才是该剧叫好又叫座的原因所在。 总有人以为, ♑市井俗世生活太过普通 ⛲,因而并不适合搬到时间短促、空间逼仄的话 ⛽剧舞台上进行表演。从表面上看,此言似乎在理。殊不知 ✍,市井生活 ♏就是人们最寻常的生活 ❎,俗世的烟火气就是人们日子里看似普通而又 ♓弥足珍贵的价值性、生命力所在。戏剧作为舞台艺术,解剖市井俗世 ⏬生活的断面 ❢,其实就是在还原普通百姓曾经的生活场景,就是在展示 ♋百姓的生存状态及其对生命的叩问、对人生的追求。如果说,贴近生 ⛴活是包括舞台艺术在内的所有文艺创作必须秉持的一大原则的话,那 ❣么,话剧《俗世奇人》立足挖掘市井世俗题材 ♋,以清末民初天津卫的 ♌市井生活为背景,讲述一个个传奇人物的生平事迹,就是对贴近生活 ♒原则的积极践行,也有利于观众读懂那个时代 ⌛,理解不同人的悲欢离 ☾合。是啊,当《俗世奇人》摆脱了“假大空”的说教气,舍弃了“靠 ❗炫技种悬念、以悬念拉剧情”的套路活,本真地回归生活、扎根泥土 ➨以后,它的灵性与禀赋、丰盈与多彩,便那样地生气勃勃了。 尽管《俗世奇人》取材于“长期流传在津门的民间传说、奇人异事 ♑”,而民间传说、奇人异事能长期流传,也定然是有来由、有根据、 ➡有轨迹的,换言之,即便有加工的成分、想象的痕迹,也是有着深厚 ⏳的群众基础而合情合理、顺理成章的产物。 于是 ♊,一个个民 ➦间传说通过舞台表演才显得那般鲜活,一个个奇人异事借着话剧表演 ☽才体现得那样真实。换言之,这些从真生活中破土而出的一个个细节 ,饱蘸情感 ⏳,且有着平实而又抓人的张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 ➨民间传说、奇人异事可谓“水到渠成”地揭示了一个观众共同关注的 ❣“成才”主题——“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从清末到民初, ⛼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个性,既能空手拿贼,又能平地抠饼的54位奇人” ❗,不就是对各路人才形象生动的展示吗?自然 ❧,这些人才 ⛄的脱颖而出 ⛲,既有家庭条件的催生元素、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也有 ❧人才自身的努力要素。在娱乐之余 ❣,善于从中梳理找寻出成才的规律 ⏫和特点,特别是家长从中获得培养孩子成才的教益,是否也是当下观 ♉众的一个审美取向呢? 作为小说,《俗世奇人》虽有口皆碑 ♎,但要将小说搬上话剧舞台,并非简单改一改就可以了。原著人物众 ⛳多,故事相对独立,人物关系各不相关,横跨清末民初数十年,要将 ⏪短篇小说集改编成精彩又不失冯骥才特色的话剧剧本,并非易事。为 ♒此,主创团队反复思考、认真斟酌 ♉。从“黄维若先生历时数月,自有 ✊独门绝技般地数易其稿 ❤,几乎一个不少地将《俗世奇人》全本中的有 ✊趣人物融合进剧本中来 ♎,而且个个精彩,毫无违和之感” ♊,到“钟海 ⛳导演凭借对冯骥才作品的了解和创作经验,用多种导演手段,让每一 ⏲位奇人在舞台上独具特色”,改编过程中的多种努力与多元创新,可 ☽谓精益求精 ♌,让这部同名话剧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崭新“打开”方式。 把一个看似波澜不兴的题材,最终演绎得如此风生水起,当 ⚽然不是自然天成的产物 ❓,而是整合各方资源并予精心调制的结果。原 ♓著《俗世奇人》曾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其中《泥人张》一篇还被选 ⏱入小学教科书,这为《俗世奇人》搬上话剧舞台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 ♏件。与此同时,《俗世奇人》话剧改编由创作过《秀才与刽子手》《 ⏰样式雷》等经典话剧的编剧黄维若操刀,天津人民艺术剧院著名导演 ➠钟海执导。刘敏涛领衔主演,天津人民艺术剧院诸多艺术家联合出演 ⛸,正所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俗世奇人》成功搬上舞台 ♊,叫好又叫座,告诉我们这样一条文艺创作规律:无论是戏剧艺术还 ❎是影视艺术以及其他文艺创作,在生活这棵常青树上,藏着创作的无 ⚡限灵感。号准时代脉搏 ❗,从中华文明中“采矿”,在社会的不断发展 ⏬变化中,更多在意人的心意、人的活动、人的感受,并对生活进行再 ⚓创造,我们必能挖掘并讲好更多中国故事。
本报记者 童大年 【编辑:范玮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