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氢财经
遇见小面的IPO之路,像极了一碗重庆小面的命运隐喻——资本的红油滚烫诱人,但沉在碗底的,可能是标准化与人性化、规模与品质、资本叙事与消费真相的永恒博弈。
撰稿午小哥,全文3800字,读完约需要8分钟。
2025年4月15日,国内连锁面馆遇见小面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有望成为“中式面馆第一股”。
时间回溯至2014年,华南理工大学走出三个年轻人。他们带着电子秤、量杯和计时器闯入餐饮江湖,试图用理工思维破解重庆小面的“非标魔咒”。
十年磨一“面”,如今,遇见小面已经在20多个城市开了近400家门店。
上市固然能帮企业扩张得更快,但资本市场的目光聚焦之下也充满了疑问,毕竟行业里份额更高的和府捞面,已经两次港股闯关失败。
那么这个把煮面时间误差控制在3秒内的新品牌,究竟是用“标准化”开创了中式快餐的新未来,还是只是资本吹起的品牌泡沫?
1
“实验室思维”
打磨出一碗面
2014年,三个年轻创业者宋奇、苏旭翔、罗燕灵怀揣着对餐饮行业的热爱与独特见解,辞职在广州开了一家仅有30平方米的小店,开启了他们的创业之旅。
从开业第一天起,遇见小面就讲了一个关于标准化的故事。
用电子秤/量杯替代“盐少许”等厨师暗语、将油温精确至210℃而非“六成热”、面条煮制时间精确到秒……这种近乎偏执的细节把控,成为遇见小面早期突围的关键。
凭借着极高的标准化程度和“在一厘米的宽度上做一公里的深度”的钻研精神,宋奇带领团队把模糊的“重庆味道”转化为能精准复制的“味觉密码”。
其招牌产品红碗豌杂面和金碗酸辣粉凭借“麻辣鲜香”的地道口味和大开大合的“高颜值”颜色,让许多年轻消费者不断种草。
遇见小面的用力除了体现在产品打磨上,还在服务的“惊喜感”上做足了功夫,自助区提供免费使用的去渍笔、碗底“再来一碗”的抽奖活动、早餐粥饮免费喝,以及24小时的全时段营业服务,使其在中式面馆领域逐渐崭露头角。
这套“实验室运营”及互联网思维的餐饮体验设计,支撑其十年扩张至400家店,却也陷入“标准化吞噬灵魂”的争议。
在小红书搜索“遇见小面”,消费者态度呈现两极分化:年轻人追捧其出餐速度和稳定的麻辣体验,又遗憾于口味同质化和“烟火气”流失。
遇见小面平均2分17秒的出餐速度满足了午市高峰期白领快速用餐需求,但也有不少吐槽的声音:“所有分店味道像复制粘贴,但重庆街头的灵魂没了。”
许多消费者反映,面条、浇头(如牛肉、肥肠)的口感“标准化程度过高”,青菜的口感“软绵绵的,没有新鲜蔬菜的爽脆”,缺乏手工现做的锅气,怀疑是中央厨房配送的预制菜或料理包。
过度标准化可能将滑向机械化,其“面条硬度固定”“辣度不可调节”,或将造成部分客群流失。
事实上,上述消费者的负面评价,皆源自于遇见小面不得不经历的餐饮标准化与人性化的博弈。
为了快速扩张、保证出品稳定,遇见小面必须依赖高标准化的中央厨房和流程化操作,这也是遇见小面多年来的“胜利之本”。
但过于标准化则难以满足消费者对于“现做”“锅气”的期待。
对于遇见小面来说,发展的困境恰恰在于,在资本要效率和顾客要体验之间,如何做好取舍和权衡。
如果无法找到平衡点,长期来看遇见小面将很可能因口碑下滑而失去市场。
2
30亿估值下,
“开店狂飙”的囚徒《中国彩票官方网有哪些》困境
翻开遇见小面的股东名单,资本“加持”跃然纸上:九毛九带来餐饮实操经验,弘毅资本注入连锁化基因,碧桂园创投看重其在川渝风味面馆领域的头部地位。
遇见小面能够快速扩张,资本的力量功不可没。
但这种“资源拼盘”也存在反噬经营的可能性。
据新浪财经报道,遇见小面的投资方的退出需求愈发紧迫,上市压力陡增。招股书披露,公司曾于2021年3月签订赎回权协议约定,若第七个周年日或之前未能完成上市,遇见小面需要按照原发行价加7%年回报率加未派付股息总和,或原发行价的150%加未派付股息总和回购。
压力之下,遇见小面不断加快开店节奏。
3
平衡规模与盈利,
能兼得吗?
2022年度到2024年度,遇见小面收入从4.18亿元到11.54亿元人民币,三年翻了近3倍。但年入11亿,每单却只赚1块4——相当于卖2800万碗小面才能买下广州珠江新城一套豪宅,快速扩张的背后存在着“增收不增利”的隐忧。
根据遇见小面招股书及行业调研数据显示,遇见小面客单价持续走低,由2022年的36.1元降至2024年的32.0元,而其原材料成本占比却从32%升至38%,反映其“以价换量”策略对利润的侵蚀。
图片来自遇见小面招股书
作为一家以川渝风味为主的面食连锁品牌,遇见小面目前呈现出明显的区域集中化特征——近66%的门店分布在广东省内。这种高度依赖单一区域市场的布局模式,正在从多个维度制约品牌的长期发展。
遇见小面在广州单城的门店数已达117家,核心商圈如天河路/体育西已出现同品牌门店互抢客流现象,增量空间收窄。
而省外扩张也存在着阻力,由于区域消费习惯差异,遇见小面在非华南市场的客群基础相对薄弱,单店营收仅为广东门店的80%左右。
另外,由于遇见小面当前的中央厨房设在佛山,异地扩张也将导致物流半径的延长,推高单店运营成本。
这种过度依赖单一区域的发展模式,本质上是用短期扩张便利性换取长期增长潜力。随着餐饮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地域局限正在成为制约遇见小面从“区域性网红”向“全国性品牌”跃迁的关键瓶颈。
宋奇也坦言,“下沉低线市场开店、探索海外市场开店、加大特许经营模式开店,是遇见小面未来发展的三驾马车”。
而前京东CEO徐雷的入局,给这场资本游戏增添了新变数。作为新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徐雷在供应链重构和下沉市场运营方面具有丰富经验,还曾推动“京喜”业务落地。
他主导的“毛细血管式下沉”策略有望应用于遇见小面的低线城市拓店计划。
但客单价下滑困境、地域局限待突破以及快速扩张之下运营管理的挑战,给遇见小面的未来带来许多不确定性。
正如许多餐饮分析人士所言,面食赛道要诞生破千店规模的连锁企业,恐怕没有那么容易。毕竟,在这条赛道上,不仅有味千拉面的前车之鉴,更有乡村基、杨国福等港股IPO的铩羽而归。
宋奇的当前困局需要求解,但对于投资者而言,他们更关心的是这个解是否存在——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最新报告,中国面馆市场CR5仅2.9%,遇见小面0.5%的市占率,真的撑得起30亿估值吗?
简而言之,遇见小面的IPO之路,像极了一碗重庆小面的命运隐喻——资本的红油滚烫诱人,但沉在碗底的,可能是标准化与人性化、规模与品质、资本叙事与消费真相的永恒博弈。
责任编辑:杨红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