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
华夏时报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曾以 “中国儿药第一品牌” 为目标的海南葫芦娃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彩神VII》称“葫芦娃”),如今正深陷业绩与内控的双重泥沼。
(来源:葫芦娃2024年年报)
从增长到 “断崖式” 下滑
葫芦娃药业集团以海口为总部,于2005年6月22日成立,公司2008年进行重组,2020年7月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提出致力于成为“中国儿药第一品牌”。围绕儿童全生命周期,葫芦娃布局了涵盖儿童药、营养补充剂、保健食品、特医食品及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健康全品类产业链,同时兼顾成人和女性健康产品规划。
在儿童药领域,葫芦娃拥有 111个在产在销的品种,其中具有明确儿童用法用量的药品品种54个。品种覆盖0—14岁全年龄段儿童,涉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抗病毒、抗感染等儿童高发疾病。
从2023年开始,葫芦娃业绩出现较为明显的波动,虽然当年实现了17.95亿元营收,但是公司扣非净利润首次陷入亏损,为-1383.96万元。第二年即2024年,葫芦娃业绩就出现了大幅“跳水”。
2024年,葫芦娃实现营业收入14.14亿元,同比下滑21.26%;归母净利润亏损高达2.74亿元,同比下降幅度达2629.23%;扣非后归母净亏损更是达到3.25亿元,连续两年陷入亏损泥沼。
肠炎宁胶囊、复方感冒灵颗粒、克咳片等葫芦娃曾经的明星产品如今风光不再,2024年,葫芦娃核心产品销售下降明显。葫芦娃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医药板块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1.26%,主要系肠炎宁胶囊、复方感冒灵颗粒、克咳片等产品本年销售下降较多导致。本年毛利率47.85%,较上年下降2.86%,主要系毛利率相对较高的配送模式收入下降所致。
在竞争激烈的消化系统药物市场,肠炎宁胶囊面临众多同类产品的挑战,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对药品疗效、安全性和品牌口碑的要求更高,葫芦娃的部分产品未能及时跟上市场变化,在品牌宣传和产品升级上滞后,导致消化系统药物收入在2024年同比下降56.94%,仅为1.46亿元。
(来源:葫芦娃2024年年报)
从季度数据来看,葫芦娃在去年第四季度“断崖式”下滑,实现营业总收入2.20亿元,同比下降57.51%,环比下降36.68%,公司销售颓势在年末进一步加剧,市场需求萎缩或竞争加剧等不利因素集中爆发。
尽管葫芦娃在销售费用上投入巨大,2021—2023年销售费用分别为5.46亿元、5.84亿元、6.38亿元,2024年虽同比微降4.33%,但仍高达6.11亿元,占营收比例达 43%。然而,高投入并未换来高回报。2023年审计报告显示,葫芦娃合作的学术推广服务商多为无参保记录的“皮包公司”,部分企业成立数月即注销。这不仅使得推广效果大打折扣,还引发了监管机构对其推广合规性的质疑,对产品销售产生了负面影响。
进入2025年葫芦娃的经营状况未见好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37亿元,同比下降28.42%;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分别为2434.7万元、1597.65万元,同比下降11.23%、28.05%。
在业绩暴雷消息传出后,葫芦娃股价大幅波动。公司股票于4月30日至5月7日连续3个交易日内收盘价格跌幅偏离值累计超过12%。据《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规则》的有关规定,属于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情形。
截至5月28日收盘,收盘价为9.58元,总市值为38.33亿元。
靠什么拯救“葫芦娃”
天眼查显示,葫芦娃药业的实际控制人为刘景萍及汤旭东夫妇,大股东海南葫芦娃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41.76%,刘景萍通过持有葫芦娃投资60%的股权间接持有公司25.056%的股权。刘景萍夫妇家里其他亲戚也通过各种不同方式间接持有公司股份,具有家族企业特征,而这样的企业治理格局也为日后的内控风波埋下隐患。
3月17日,海南证监局发布公告显示,葫芦娃2023年年度报告中营业收入、利润等财务信息披露不准确,决定对其采取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管措施。
之后,在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告中,葫芦娃表示,经公司自查,发现2023 年公司部分销售业务存在提前确认收入,部分销售业务存在销售价格异常,以及因提前确认收入产生对应费用差异,导致公司相关定期报告披露的财务数据不准确。公司对上述前期会计差错采用追溯重述法进行更正,相应对公司2023年年度、2024年半年度财务报表及附注进行调整。
受此波及,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表示,截至审计报告日,葫芦娃尚未提供与 2023 年度财报重述事项相关的完整财务资料及原始资料,使得事务所无法就重述事项对 2024年度财报可能产生的影响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另外,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指出,葫芦娃2024年度向海南中旺医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外购研发项目8个并支付4205.37万元(2023 年外购研发项目4个,支付1800万元)。海南中旺法定代表人兼总经理与葫芦娃实际控制人之一存在亲属关系,海南中旺自2022年6月成立以来未向除葫芦娃外的其他方转让过研发项目。葫芦娃未就上述情况提供合理解释和相关支持性资料,因此无法就上述外购研发交易的商业实质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也无法确定该事项对葫芦娃财务报表可能产生的影响。
因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葫芦娃2024年度内部控制出具了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股票交易触及《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第9.8.1条第(三)项规定的情形,公司股票自2025年4月30日起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公司股票简称由“葫芦娃”变更为“ST葫芦娃”。
除了内控漏洞,长期以来,葫芦娃药业重营销轻研发也引来投资者质疑。2021—2023年,葫芦娃销售费用分别为5.46亿元、5.84亿元、6.38 亿元,而研发费用分别为1亿元、1.06亿元、1.14亿元,研发费用远低于销售费用。2024年,葫芦娃研发费用大幅增长至2.02亿元,同比增长77.79%,主要系外购研发项目未达资本化条件费用化核算所致。同期,葫芦娃的销售费用为6.11亿元,同比减4.33%。
一位长期关注医药股的投资人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品更新换代加速的背景下,重营销轻研发使得公司产品竞争力逐渐下降。同时研发项目如果未能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导致研发成果难以快速转化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投入产出严重失衡。
葫芦娃此前致力于打造多元化、梯队式的产品群,包括拓展女性用药、成人药市场、保健品等,但目前多类产品销售数据下滑,未能形成有效业绩支撑。未来研发战略是否会重新聚焦核心儿科药领域也是公司需要解决的战略考量。
在业绩承压的关键时期,葫芦娃高层发生大变动。2025年3月创始人刘景萍辞去总经理职务,由原达仁堂董事长张铭芮接任。葫芦娃公告显示,刘景萍申请辞去总经理职务,目的是更好地履行董事长职责,从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公司战略规划、规范治理等关键方面。辞去总经理一职后,刘景萍仍将担任公司董事长、战略与ESG 委员会成员主任委员、提名委员会委员职务 。
不过,新老管理者交替过程中,公司战略方向和日常运营需要一定时间来磨合和调整。并且仅靠管理层调整则无法扭转葫芦娃面临的困境。
医药行业独立评论人肖肖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尽管葫芦娃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并在2024年加大了研发投入,但由于业绩亏损基数较大,且市场竞争激烈,新品放量需要时间,业绩修复面临较大压力。若新产品推广不及预期,或者研发转化效率低,公司盈利改善将面临巨大挑战。
责任编辑:杨红卜
周五(12月16日)晚,河西中奥体建设·丹若园,以“云 ❢选房”形式进行了开盘 ♊,当晚项目晒出“金陵久候罄声响”的海报, ♌宣告本次首开全部卖光 ⛎。彩神VII
抵抗力高了就好了”
本报记者 王允 【编辑:冯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