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义乌6月16日电 (记者 张素)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两兄弟,一个在中国读书,一个从事外贸生意。因国外商家未及时付款,导致他们拖欠义乌商户郑某68万余元(人民币,下同)货款。多次催讨无果,郑某于今年4月将两兄弟告上法庭,却遭遇送达繁琐、语言不通等难题……
记者近日随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赴浙江调研采访期间获悉这一案件。义乌被称为“世界小商品之都”,与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经贸往来,约2.1万名外商常住于此。涉外商事纠纷日趋增多,传统单一的纠纷解决模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前述案件承办法官介绍说,本案涉及二被告责任承担问题。如果走诉讼程序,因其中一名被告在境外,需要走涉外司法协助送达程序,涉外审判的时间流程久,将使得纠纷无法快速有效化解。
考虑到涉外因素,义乌市人民法院联动专业律师、外籍调解员,在合法合理、当事人自愿的前提下,采用“专业指导+以外调外”的涉外诉调对接机制进行调解。经各方努力,双方最终达成和解方案,被告承诺分期三个月偿还欠款。此案已于6月10日由法院进行司法确认,“案结事了”花费时间远低于正常的诉讼审判流程。
“语言相通、文化相通,彼此间的信任也就建立起来了。”义乌市人民法院院长金桦说,外籍调解员不仅能消除语言障碍,还能利用“老乡效应”降低当事人的对抗心理。
2015年,义乌法院与义乌市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下称“义乌外调委”)建立涉外纠纷诉调对接机制,并于2018年初设立义乌市涉外纠纷诉调对接中心,将涉外民商事审判与人民调解有效衔接,充分运用外商的语言优势和“老外”身份,聘用“国际老娘舅”增加调解的信任度和亲和力。
“法官+洋娘舅”多元化解涉外纠纷取得积极成果。截《彩客8》至今年5月,义乌法院和义乌外调委共同化解涉外纠纷1200余件,涉及金额1.55亿
义乌法院民四庭庭长叶飞说,近三年来,通过涉外纠纷诉调对接机制处理的国际商事纠纷调解成功率达到83%。
记者近日探访义乌市涉外纠纷诉调对接中心时见到,吉尔吉斯斯坦籍调解员米卡运用流利的土耳其语,为阿塞拜疆籍采购商与义乌商户老黄调解买卖纠纷。
常驻义乌的尼泊尔籍外商拉吉·库玛尔告诉记者,从2018年取得调解员资质后,自己已成功调解100多起涉外纠纷。
两位外籍调解员纷纷表示,中国是自己事业发展的又一起点,他们更真切感受到中国民众的热情好客,希望运用语言优势帮助更多当事人,提高调解成功率。
一条发布在微信朋友圈的信息,成为多元联调解纷机制生动实践的又一注脚。此前,义乌法院与义乌外调委联动化解了一起历时三年、涉案金额高达百万元的跨国商事纠纷。被告全部履行完毕后,双方当事人在微信中对法官、调解员表达双语感谢。
“历时三年半,这个微信群终于完成了它的使命……它见证了契约精神,见证了‘和’的意义,也是我们法治环境的最好阐述。”该案承办法官在微信朋友圈里如是写道。(完)
本月初华尔街见闻提到原油的一个上涨动能:美国美能源部寻 ♏求暂停国会授权的SPR出售。若能源部的诉求得到批准 ♊,可能影响 ♈规模达到1.47亿桶油。因为据研究公司ClearView Energy Partners的汇编数据,美国国会已授权在2024至2027财年出售1.47亿桶石油,为和石油不相关的立法 ♎举彩客8措提供资金,其中2024财年将销售3500万桶。
其一 ❗,防风险、保民生将是2023年房地产政策的核心目标 // ☹。
本报记者 小乔 【编辑:查礼 】